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Macao event 轉載了這篇萬聖節活動案例,僅供參考。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聖徒之意。傳說自西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很多人也用這個節日來悼念自己逝去的親人。
這個節日有很多趣味性的活動和奇異的裝扮,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也是充滿神秘的節日,為了讓我們新聲線的孩子感受這一獨特的節日氣氛,並且通過一起討論有爭議的“鬼”這個話題,讓孩子正視它,培養孩子的膽量和分辨能力。
還有三天就是萬聖節啦!!!更為了讓孩子們感受西方的文化和體驗遊戲的快樂,塔塔為大家搜羅了一些活動策劃方案!有需要的老師趕快收藏,和孩子們一起組織一場有趣的萬聖節活動吧!
一、“神秘魔窟”
活動目的
1、通過扮演,進一步讓孩子感受萬聖節的氣氛,體驗西方節日的快樂。
2、通過遊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準備:進行校區內環境佈置,營造萬聖節氣氛,製作的南瓜燈佈置在教師門口櫃子上及操場周圍。製作“神秘魔窟”遊戲入口。
2、家長及孩子們著萬聖節的服裝及道具入場。
3、室外南瓜燈(仿真可操作)、活動背景(噴繪)及汽球。
4、校區準備糖果若干(一個班一個顏色糖果),家長準備麵粉若干。獎品:大棒棒糖若干
5、遊戲材料準備(若干個糖果系在2根2米長的繩子上,汽球橘色和黑色各4包,衛生卷紙40卷)。
6、一切工作人員著骷髏服裝。
7、各班場地分配。
8、音樂準備:恐怖音樂、演出音樂。
活動流程
1、主持人介紹本次活動。
節目開場,拉開活動序幕。where is the monster mummy ?(孩子們呼喊魔鬼媽咪在哪里?老師們呼叫著從班級人群中跑出來) 此環節控制在3分鐘
2、主持人帶領孩子們手搭肩組織一起站在活動場地的裏圈,帶領家長同樣的方式站外圈,隨著主持人的呼叫“僵屍party”開始。音樂起,按音樂舞動,結束時由老師帶領家長及孩子做著僵屍的動作回到位子上。
3、主持人介紹集體遊戲活動環節,介紹以下遊戲玩法: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進行:(聽主持人口令,口令開始想參與遊戲的幼兒速跑到活動地點,口令結束後為止,以活動場地人數為參與遊戲人數標準)
初級班:《跳跳摘糖果》
玩法:孩子們站在已綁好的糖果下,聽主持人口令最快摘到一顆糖果者速把糖果交給主持人。
中級班:《木乃伊包裹》
玩法:家長在規定時間內用衛生卷紙把孩子包裹成木乃伊者為獲勝者。
獲前三名的孩子可到主持人處領一個大棒棒糖果。(一個遊戲可同時分兩組進行) 此環節控制在20分鐘。
4、遊戲活動後,主持人號召全體的大鬼小鬼集合(家長及幼兒),介紹集體遊戲《魔窟冒險》(全場關閉燈光,家長及孩子需閉眼傾聽主持人講遊戲規則,這時班主任帶領班上老師悄然從操場小門進入魔窟隱藏,家長原地等待傾聽規則),隨後當主持人發令音樂起時家長帶領孩子們速從“鬼洞”(校區入口)進入“危險區”《神秘魔窟》尋找自班班主任老師(其他教師隱藏並在其過程進行恐嚇干擾),家長找到老師後必須提示孩子說:“trick or treat”,班主任老師發給孩子一顆糖果以示找到了,家長和孩子並拿著糖果速回到戶外自己的位子。
班主任根據糖果數量(一個家庭一個)驗收找到自己的人數,糖果全部發完的班主任速到活動場地與班上家長匯合並報告主持人,主持人統計結果。最後一名回來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帶領家長進行遊戲懲罰:家長和孩子面對面,主持人將裝有麵粉的黑色汽球放在兩人身體中間,按主持人的口令,用身體將汽球擠破。
二、 Happy Halloween!
活動目的:
透過萬聖節節慶氣氛的引導,讓孩子感染跨國文化的異同處並借由活動製造機會讓孩子可以適時的盡情調皮搗蛋。
活動準備
1、有關萬聖節節慶的故事童書,圖片或網站的資料
2、萬聖節的應景音樂
3、萬聖節相關的佈置物品例如:南瓜佈置品,巫婆佈置品,骷顱頭等一些應景的恐怖物品來襯托環境
4、奇裝異服的裝扮比賽
活動流程:
1、先利用一些與halloween有關並且有趣的童書、圖片或網站資料來吸引小朋友對萬聖節有印象並產生興趣。並且可以利用這個學習機會導入讓孩子能夠發表對恐怖事物一些感受及想法,並借此可以排除對新事物嘗試的勇氣。
2、與小朋友進行一連串的相關應景的佈置品,最後也可以與小朋友進行班級教室的共同佈置。全校師生一起來營造熱鬧的萬聖節環境。
3、活動中也可以延伸至一些相關的萬聖節食品的製作或品嘗,例如:南瓜派,南瓜糕,南瓜濃湯,南瓜餅等等。
4、製造萬聖節情境,並適時的撥放相關音樂。因為音樂有的比較異類,所以小朋友要先進行心理建設,避免進行活動時產生恐懼心理。
5、最後階段請營造氣氛讓孩子產生期待最後一天的大活動的進行。
6、最後一天的親子間配合的大活動可以有:鬼屋探險,獎鬼故事比賽,萬聖節猜謎比賽,尋找南瓜派,咬蘋果比賽,咬糖果比賽,吹麵粉比賽或是安排校外的trick or treat活動等等。但是務必一定要事先與校外協助配合單位的人說明活動流程及應該準備物品的份量以便當天活動順利的進行。
三、 “童心童樂”
活動目的:
1、讓孩子能初步知道國際的文化色彩,感受異國的風俗節日。
2、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的學英語、講英語。
活動準備
1、糖果、面具(吸血鬼、巫婆、幽靈、怪獸、骷髏、南瓜娃娃)、巫婆帽子等;
2、各班創設萬聖節環境,製作一些蝙蝠、南瓜燈及頭飾放在校區,並加上英文;
3、音樂:萬聖節主題歌《trick or treat 》;
前期準備:
1)、提前教會孩子熟悉遊戲中角色,減少在遊戲活動過程中的恐懼感,熟悉角色英文及相應的句子。
2)、熟悉主題歌“trick or treat”的旋律。
活動流程:活動前期先讓孩子熟悉鬼怪角色,遊戲過程中播放主題歌曲,讓孩子愉快輕鬆的遊戲。
1、遊戲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分組遊戲活動
遊戲一:怪獸,怪獸,幾點鐘?
老師帶上面具(幽靈、巫婆、怪獸、骷髏、吸血鬼),例如:帶上巫婆的面具,小朋友就說:“witch,witch, what’s the time?” 老師對著孩子說“two o’clokd……”,當說到“ten o’clock”時,就去抓小朋友。接著又換上不同的面具,如此交替玩。
遊戲二:go and stop
老師站到最前面,孩子站到最後面,老師發號施令“go”,孩子們馬上跑上去,老師發號施令“stop!”,孩子們馬上停下來,這時候老師拿出面具(每班有六個)問小朋友:“who is it?”(小班和小小班只學3個)。小朋友讀出後,老師又發號施令“go”,如此反復。
2、討糖:
遊戲結束後,親親班對應年齡小的班級先回課室,老師關門關燈,落窗簾,幾位老師分散帶著孩子藏起來,老師手拿糖果,藏好後年齡大的班級帶上面具來討糖,找出藏起來的小朋友並說上一句“trick or treat(不給就搗蛋),老師和孩子們將糖分給討糖的小朋友每一顆。
3、吃糖:
分兩組大帶小拉圓圈,玩大南瓜小南瓜遊戲(南瓜變大圈拉大,南瓜變小圈縮小)
年齡小的孩子坐下,年齡大的班級孩子表演主題歌“trick or treat”律動。
4、各鬼怪的主人公出來與小朋友道別,分享遊戲的快樂,結束活動。
先分享到這裡,更多節日活動方案後續更新,如需活動策劃方案、場地佈置設計方案、海報設計、活動應用開發,可與我們聯繫,Macao event活動寶典,為你的活動出謀劃策!
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新聲線語言藝術